發(fā)布時間:2025-04-27 10:21:26 編輯:WY來源:網(wǎng)站
近幾年,香港逐漸放寬人才引進政策,不少內地家長在辦理香港身份的同時,也將孩子的升學路徑目標轉向HKDSE。HKDSE是全球范圍內唯一可用中文作答的國際公開考試,其成績受到內地145所大學(包括985、211等高校)、香港所有高校以及海外300多所高校的認可。
為了促進招生,一些機構甚至宣揚“DSE考試難度低于內地高考”“相當于內地高一水平”“低分入讀內地985/211名校”等論調,導致眾多不了解詳情的家長把DSE當作“救命稻草”。
有意思的是,這些宣揚論調的機構,卻拿不出DSE與內地高考題目難度對比的實際證據(jù)。我們仔細研究了DSE的考試制度、流程和考試題目后,發(fā)現(xiàn)事情果然沒有這么簡單。
英語筆試相當于雅思6.35分才算及格
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,日常推行“兩文三語”政策。因此,DSE英語科的評分標準參照國際英語測試,確保學生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發(fā)展,英語能力達到國際認可的水平,為日后的學術研究和職業(yè)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大學錄取的最低標準為Level 3.相當于雅思6.35分的水平,每年的及格率約為50%,遠遠低于DSE考試的其他科目。也因此,DSE英文科成為內地考生轉軌的最大困難,英語科試卷甚至被內地考生稱為“死亡之卷”。
根據(jù)香港媒體報道,2025年DSE的英文卷一閱讀理解被應屆考生稱為“史上最難試卷”,反映出卷一難度比上屆加深,大量考生試后在網(wǎng)上炮轟考評局。
考試形式靈活 死記硬背難應付
DSE英語科除了筆試部分難度較大外,口試部分也是眾多內地考生感到棘手的難點之一。
DSE英語科的卷四口試分為兩部分:
Part A 是小組討論(Group Discussion)
考生收到題目后,有10分鐘的準備時間,期間可以使用筆記錄重點。題目附帶的文本可能是廣告、書籍簡介、電影評論、信件、短新聞報導等。考生需要在討論中提出建議、做出選擇、解釋立場或討論利弊。隨后,4名考生將被分組進入考試室,根據(jù)題目要求,用全英文進行8分鐘的小組討論(4人計)。
Part B 是個人回答(Individual Response)每個考生將單獨用英文回答考官提出的一個問題,問題基于小組討論的內容,作答時間為1分鐘。
在小組討論部分,有的考生會搶首個發(fā)言權,從而把控發(fā)言方向,不用擔心觀點與他人雷同,占據(jù)主動權;后續(xù)發(fā)言的考生需要認真傾聽上一位考生的發(fā)言并做出回應;最后發(fā)言的考生則需要總結所有考生的觀點。
許多內地考生的英語書面能力較強,但無法用英語口語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。因此,想要在口試部分獲得高分,內地考生最需要克服的是在他人目光注視下勇于開口。
此外,在發(fā)言過程中,可能會被其他考生打斷或反駁,這要求考生具備較高的臨場反應能力,不能被其他考生的舉動所影響。對于習慣一對一問答或獨立陳述的內地考生來說,這種強調臨場發(fā)揮、互動和合作的模式較為陌生,甚至會讓他們感到不適應,從而產生壓力。
題目涉及香港本土題材
缺乏香港生活經驗的學生難以理解
DSE的一大特點是課程緊密結合香港的社會文化背景。對于沒有或較少香港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,他們可能連題目都無法理解,而香港多年積累下來的特有的中西交融文化,又讓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惡補到位。
以2025年DSE英語科的口試部分為例,考試題目涵蓋了多個熱門話題,包括與花劍奧運金牌得主張家朗相關的問題:如果張家朗到校參觀,學生會如何采訪他及設計相關活動。
有跨境到香港參加考試的內地考生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表示,對香港運動員不太熟悉,甚至不認識張家朗。“完全沒有想過這個題目,一直以為會是科技,例如AI,或者是環(huán)境這類比較普遍的題目。”
考試時間長
對學生意志力、專注力是巨大的挑戰(zhàn)
單從科目考試時長來看,大陸高考考試時間最長的語文科也不過需要2個半小時,而DSE眾多科目中,考試時間最短的公民與社會發(fā)展科就需要2個小時。
※DSE各科考試時長
最考驗學生意志力的科目當屬英國語文科,該科目的卷一至卷三分別在兩天內進行考試,總時長高達5.5個小時。
※DSE English 英文科由四份卷 (閱讀、寫作、聆聽及綜合、口試) 和校本評核所組成,比重及完成時間如上。
這源于DSE不僅注重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,還強調技能運用。各科試卷的考察內容覆蓋全面,既考察基礎知識,又考察高階應用能力,因此考試時間相對較長,以確保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評估。
這要求學生在數(shù)小時內保持高度專注力和良好的體能狀態(tài)。對于習慣較短考試時間的內地考生來說,這是一項巨大的身心挑戰(zhàn),他們需要在轉軌后進行額外訓練,以適應這種長時間高強度的考試節(jié)奏。
備考過程也不輕松
繁體字、兩地用語差異需要重新適應
雖然內地與香港都使用中文字,但由于繁體字以及香港用語的差異,也成了很多內地轉軌考生的“攔路虎”。
2023年參加DSE考試的天水圍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的黃詠珊同學,在小學四年級時從內地到香港定居。她表示,剛到香港時,對兩地文化及教育制度的差異感到非常不適應,尤其是簡繁體字的不同以及英文等方面,而兩地用語概念上的差別更是難以適應。
她舉了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:“當時不知道‘一打’就是12個的意思”。此外,雖然大陸學校數(shù)學教學更深入,但她因為到香港后看不懂繁體字題目,導致無法發(fā)揮出數(shù)學優(yōu)勢,成績不佳,甚至在考完入學試后被要求留級。
DSE雖好 轉軌也要縝密考量
通過上文的闡述,各位家長想必已經清晰地認識到,DSE并非某些機構所宣揚的申請名校的“捷徑”。其申請本質與其他國際考試并無二致,同樣需要考生投入大量時間進行系統(tǒng)學習,不存在任何投機取巧的空間。DSE的備考之路,是一場對知識深度與廣度的全方位挑戰(zhàn),更是一次對考生學習能力與心理素質的綜合考驗。
家長在為孩子規(guī)劃轉軌之路時,不能僅僅被DSE的表面優(yōu)勢所吸引,更要深入思考孩子是否具備適應DSE難度與強度的能力。DSE并非絕對的“黃金高考”,由于錄取通道的差異,內地生與香港考生之間常常出現(xiàn)“同分不同命”的現(xiàn)象,這背后反映出的是兩地教育體系與招生政策的復雜性。在選擇DSE之前,家長和考生必須充分了解并權衡其中的風險與挑戰(zhàn)。
物理碗04-23
化學競賽01-11